《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民族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众多的民族问题中,民族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在全国范围呈现大杂居和小聚居的态势,多年来,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平衡,这就使我国民族教育工作的开展变得复杂而艰巨。

1 何谓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的教育,民族教育是中国整体教育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民族教育的目的是少数民族的孩子也能进入主流社会,不仅是通过教育培养更多的民族知识群体,也能通过他们来实现党的路线方针,且传播科学文化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并维护边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

2 民族教育的特点

民族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点主要有传统性、区域性和语言差异性三大方面。

2.1 传统性

传统的少数民族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上的教育,并且教育内容上都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传统的民族文化中重视道德、强调群体意识,教育方面也体现出了这些精神与意识,这与我们5000年以来的文明脱不开关系,而“和为贵”“仁政”等提法,以及老子关于“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等论述,都代表着中国几千年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是从这方面出发的,这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方式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但是传统型的教育太过于注重理念,不注重实践,传统的教育方式也是人传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都是靠老师的学识和眼界,存在局限性,如果从事民族教育的老师学识不够,眼界也不够开阔,那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2.2 区域性

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地区,且都是偏远山区的高原、草原、荒漠地带。例如维吾尔族、藏族、壮族等。纵观全国,我国的教育事业长期存在着各区域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东部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基本上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进程却较为缓慢,由于藏族地区自然条件和区域成本差异等原因,藏族地区教育出现点多、面广、战线长、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主要表现在有的藏区小学办公面积不足100 km2,容纳学生不足100人,有的小学办公面积超过1000 km2,容纳学生四五百人,同时藏区东部地区优于南北部地区,城镇和公路干道沿线地区优于偏远农牧区,成人学历教育发展快,成人专业技能教育差,基础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等,这些不均衡现象造成了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性,所以民族教育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3 语言差异性

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区分不同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部分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使用语言的情况有几种:一种是自己没有通用语言,比如回族、满洲族一般使用汉语。第二,该民族内使用的多种语言,如裕固族有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瑶族内部分别使勉语、布努语、拉珈语;讪族用布嫩语、排湾语、阿眉斯语等 第三,这个民族除了使用这个民族的语言外,还可以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像锡伯族。因此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实际上不是单一语言。

语言的差异性特点在客观上给民族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教育跟普通教育的接轨,目前比较常见的方式是用当地的民族语言+汉语进行教学。2015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依照法律法规,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坚定不移地开展民族共同语言的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掌握和使用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在标准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要保证普及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两年制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指的就是运用自己本土的民族语言+汉语进行教学。双语言教育模式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用双语言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师可以更好地与当地学生沟通、交流学习,学生们通过方言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存在语言教育差异,这也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大特点。

3 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

民族教育就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扬。我国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已经开始重视民族教育的问题,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1952-1956年,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扫盲,同时创造条件,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大规模的扫盲活动。扫盲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也迅速得到了提高。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还是呈现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的缺失等方面存在问题。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3.1 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平衡

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的也不完善,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渐渐与快速发展的教育脱节,对外联系较少,发展较慢。例如,1949年宁夏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而西藏仅为2%。少数民族教育普遍落后,但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文盲率极高。据统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有22个少数民族的文盲率超过95%,甚至朝鲜族、蒙古族、乌兹别克等文盲率较低的少数民族也在40%~60%。

3.2 缺少稳定的师资力量,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差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偏远的山区,他们大部分的授课老师都是本民族的居民,传授内容大部分都是民族文化,而他们仅仅拥有的土生土长的知识与语言不能够满足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对此,地方教育部会招聘特岗教师。但是特岗教师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得不多,导致教学中可能会忽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除此之外,教育投入不足,民族地区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在校任教,大多数都是流动教师,教师队伍社会互动少,投入教育事业的热情也不够高涨。

3.3 教育设备落实不到位

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教学设备落后,使民族教育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严重影响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各项政策的出台使基础教育迅猛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教育经费短缺的弊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置办教学设备,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3.4 对教职工的奖励机制不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注重人才引进,忽视了本地人才潜力的挖掘,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对教师激励机制缺乏现代的、科学的理念和创新意识,阻碍了人才发展。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人力资源考评指标和组织程序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奖惩制度失衡,也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负面效应。

3.5 双语教育的落后,少数民族对基础教育学习困难

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语言,在汉语方面教学的环节相对薄弱,没有打好基础,导致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在与民族地区以外的人进行交流时,有明显的不便,沟通方面出现障碍,双语教育发展缓慢,对学生学习以及交流不利,同时影响基础教育的学习。

4 民族教育发展的对策

4.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民族认同观念

重视境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教育,打破教育发展原有的旧思想旧观念,兼顾民族传统文化与必要的基础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展自身,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同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做好基础教育的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在教育方面,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们学会传承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可以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对于传统民族文化,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好的地方,进行传播和传承,不好的地方学会剔除,同时还要学会创新,实现文化创新,让其他人更好地了解它。

4.2 打造稳定的少数民族教师团队

国家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鼓励各地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奖励机制,建立基础保障设施,留住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兼顾教师的职业素养,定期对教师做思想动员,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

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民族高校的教育情况,师资力量强,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传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去教书育人,也要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有较高的尊重,做好教育者,去传授知识。

4.3 增加对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

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改变民族教育办学设备不齐全,民族教育发展缓慢的局面。国家要为少数民族制定优待政策。只有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让学生拥有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向现代化的教育迈进。加大教师的工资投入,才能留住教师人才,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政策。建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和贫困学生助学基金,让孩子们不再因为贫困而失去学习的机会。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保持政策的同时,政府还要大力进行扶持,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教育,在教育方面做好工作,重点强调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重要性,继续传承下去,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一起参与进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在教育筹资方面,应拓宽相应渠道,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教育行业,国家在民族教育经费投资上,应该更倾重于西南地区,加大投资金额,同时当地政府也应拓宽渠道,例如通过红十字会等渠道进行募捐,获得的资金用于教育行业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钱要花在“刀刃上”,不浪费,不贪污是基础,把资金灵活地运用起来,花少的钱,争取赢得更大的效益。

4.4 完善对教职工奖励机制,建立专项基金

教师的工资制度侧重于职称和职务高低,激励机制不完善,会抑制青年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支教政策虽然能对民族地区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短期支教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的教学条件。在经济条件好的情况下,人才就自然会流入,而不是仅仅依靠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师范生长期到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就业,建议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实行教学年限累进工资制度。薪酬标准的制定以教学经验为依据,教学经验越丰富,教龄越长,激励性薪酬增长速度越大。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的稳定性,提高教职工的信心。

4.5 重视双语教育,提高交流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一般是用本民族语言授课,所以要因地制宜,民族语言与汉语并重,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普通话课程,让教师使用汉语教学,规范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技巧,更好地进行沟通,更好地融入祖国的大家庭,同时对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多了些方便,方便与同事们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传播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教育。

总之,尽管我们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经济差距和一般地区还是有一定距离,不过国家近几年来注重少数民族的发展,例如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带动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相比以前会好很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民族教育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希望民族教育可以越来越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袁梅.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重释与路径深化[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6):93-98.

[2]唐瑜君,张萍.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2019年全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讨会[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6):95-97.

[3]杜亮,牛丽莉,张莉莉.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进展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05):40-48.

[4]李卫英,李迪.我国民族文化研究主题发展述评[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04):48-54.

[5]陈荟,鲁文文.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70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4):19-28,197.

[6]李松.民族地区中学教师核心素养的特殊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网址: http://zgmzjy.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6686.shtml


上一篇: 民族教育信息化转型的路径研究
下一篇: 高等教育论文_建党百年民族高等教育“中国道路”发展的三重逻辑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